Humans of FDFZ
Humans of FDFZ is an interview column by Fudan Fuzhong Overseas Foundation introduced in October 2014, publishing two times every month. Using the lives of alumni overseas as a starting point, we aim to share their fascinating and sometimes hilarious experiences in different locations, professions and cultures. The interviewees can vary from experienced alumni who are able to share their wealth of experience to the younger generation, or alumni who have recently graduated and want to share their (wild) adventures and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new era.
2016年,复旦附中海外基金会的第十年。为此,《复旦附中人物》将在今年以"我的附中记忆"为话题,分享上世纪60年代至今的校友或老师们眼中的附中故事。
今天的嘉宾——方勇——复旦附中的一位奇葩语文老师,回忆他的2009届学生们。
2016年,复旦附中海外基金会的第十年。为此,《复旦附中人物》将在今年以"我的附中记忆"为话题,分享上世纪60年代至今的校友或老师们眼中的附中故事。 本期附中记忆嘉宾张浩,1996届复旦附中校友,现为Two Sigma的Managing Director。
2016年,复旦附中海外基金会的第十年。为此,《复旦附中人物》将在今年以"我的附中记忆"为话题,分享上世纪60年代至今的校友或老师们眼中的附中故事。第四篇附中记忆来自严鸣——1982届校友,现为纽约宏观对冲基金管理公司的风险总监。
2016年,复旦附中海外基金会的第十年。
为此,《复旦附中人物》将在今年以"我的附中记忆"为话题,分享上世纪60年代至今的校友或老师们眼中的附中故事。
本期的附中回忆异常珍贵:1984届的四位附中好友们齐聚一堂,共同回忆“我的附中朋友们”。
2016年,复旦附中海外基金会的第十年。
为此,《复旦附中人物》将在今年以"我的附中记忆"为话题,分享上世纪60年代至今的校友或老师们眼中的附中故事。
第二篇“附中记忆”来自2009届附中校友周易麟,现韩国首尔大学研究生在读。
2016年,复旦附中海外基金会的第十年。
为此,《复旦附中人物》将在今年以我的附中记忆为话题,分享上世纪60年代至今的校友或老师们眼中的附中故事。
今天我们要分享第一篇“附中记忆”——《附中是什么》作者丁元元,2002届复旦附中校友,现为媒体记者。
柯润东(Doris),复旦附中08届校友,Bard College经济学本科,原任Michael Kors纽约总部亚太地区新媒体经理,现前往阿里巴巴/支付宝加州分部负责海淘市场营销。她也是复旦附中海外基金会的董事会成员,复旦附中人物专栏的开启者。
在Doris即将奔赴加州之际,人物专栏邀请她作为中秋特刊的嘉宾,希望她常回家看看!
沈诞奇,复旦附中07届校友,普林斯顿大学金融工程本科,哈佛肯尼迪学院公共管理硕士。曾在美联储波士顿分行担任宏观经济政策资深研究助理。从肯尼迪学院毕业后,回到北京某孵化器开始了人生的下一个实验。本科期间,她通过采访完成了由一系列普林斯顿校友传记组成的《自由的老虎》一书。时至今日她采访过的人物已不下百人,她的文字活跃在国内各大报刊杂志上,“兼职记者”是她的副业也是她的爱好。
“何老师给予每一位教过、或是没有教过但是相识的附中学生慈母般的关爱和长者的智慧。每一次和何老师交谈,她的问候总是那么的温暖;她的建议总是那么的恳切;她对附中的了解总是那么的深邃渊远,她所熟悉的校友遍布五湖四海、跨越几十个春秋,她对他们的情深是那么的由衷。”——00届校友张敏华
2016年,复旦附中海外基金会的第十年。
为此,《复旦附中人物》将在今年以"我的附中记忆"为话题,分享上世纪60年代至今的校友或老师们眼中的附中故事。